外国友人体验牡蛎采挖。 林波 摄
据悉,海鲜米豆腐是奉化沿海地区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,是春节家家必备的食品,为奉化乃至浙东所少有。
“非常鲜美。”今年30岁的李源(Nguyen Le)来自越南,是一名在中国学习的博士生,在体验完牡蛎采挖后,她把新鲜采收的牡蛎放进锅中,和米豆腐、肉丝、蛋丝等素材一起烹饪后,一碗热气腾腾的海鲜米豆腐就出锅了。
在李源看来,中国的年味从舌尖上就可以体验到,“麻糍的软糯、汤圆的香甜、海鲜的鲜美等,各种各样的味道组成了多元化的中国年味。”
咸齑黄鱼汤、笋干烤肉、贡品奉蚶……在章胡村文化礼堂,望着丰盛的菜肴,来自印度的Taiseer Hussain Nafea感受到了春节满满的仪式感,“春节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美食,不仅人团圆,菜也‘团圆’。”
除了舌尖美食外,中国年味无疑也独具文化味。
“中国春节,家家户户都会挂红灯笼、贴‘福’字和窗花。”今年35岁的宝林(Paulina Kus Ariningsih)来自印尼,在她的记忆中,中国春节是热闹喜庆的,特别是春节期间,马路上也挂起了红灯笼,寓意着新年红红火火、福气满满。
将红色的竖条纸粘贴在灯笼的骨架上,再将光源放入其中……在宝林的手中,一个红色的灯笼雏形显现,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了解中国春节,才能读懂中国文化。”
“我的爷爷来自中国,我们家还保留着春节发红包的习俗。”来自印尼的婉徽(Karen Chow)今年18岁,她告诉记者,每一年的春节,长辈们都会给孩子发红包,“春节那一天家里人也会聚在一起,团圆是我对春节最初的认知。”
事实上,从最初的穿唐装、吃汤圆、发红包,到现在的捣年糕、舞龙、舞狮,中国春节的年味和习俗正悄然在世界各地扩散、传播,“过春节”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和新的生活方式。
“我们举办这样的活动,希望加强与中外青年学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,在渔村的人情味中感受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味,感受元宵文化的独特魅力。”奉化团区委副书记袁静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。(完)
北京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今年底将投入使用****** 本报北京1月11日电(记者贺勇)记者从北京市海淀区获悉: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今年将完成主体结构施工,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。目前,“海淀历史文化展”展览大纲已形成初稿,三山五园数字展正在开展建模工作。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(“三山”指万寿山、香山、玉泉山,“五园”指颐和园、静宜园、静明园、畅春园和圆明园)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两大重点区域之一,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、优质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。海淀区不断擦亮“三山五园”名片,加快构建文物保护体系,突出文物与科技创新结合,努力让文物活起来。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的功能以博物馆、美术馆为主,融合展览、活动、文化体验、文化消费等多项职能,打通文化、文物、旅游等边界,努力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途径。项目建成后,将与中关村展示中心、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互融共通,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、科技前沿发布、自然生态体验于一体的“城市会客厅”文化新地标。 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![]() y39彩票地图 |